学校举办“AI赋能教师教学力提升与智慧课程建设”培训工作坊
作者:李新 时间:2025-04-02 浏览次数:
2025春季新学期伊始,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分别在屏风和雁山举办了一期“AI赋能教师教学力提升与智慧课程建设”专题培训工作坊,本次培训是学校“AI赋能教育教学系列培训”之一,得到网络与信息中心、图书馆、资产管理处、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和有关老师大力支持,参加培训的教师共408人次。
每期培训设四个主题,分别是网络与信息中心陶雁羽老师主持的“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操”,图书馆郑聪老师主持的“大模型赋能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从提示词技巧到多模态应用”,资产管理处李恺毅老师主持的“AI 辅助制作PPT”,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姜建武老师主持的“大模型驱动的AI课程建设方法与实践(基础篇)”。
陶雁羽老师着重介绍了雨课堂教学工具的课堂互动、课外作业布置的两个功能,同时讲解了雨课堂平台的在线课程建设、学习数据管理、知识图谱创建等平台功能。参加培训的老师们跟随陶老师的讲解与演示,同步进行各项操作练习,对借助雨课堂促进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参与度,建设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郑聪老师围绕提示词和大模型多模态应用,讲解了提示词的分类、设计方式,示范了在教学场景中如何使用,展示了大模型对多模态数据如图像、视频的生成应用,比较了不同大模型在多模态应用上的差异,介绍了智能体的配置、大模型本地化使用方式、数字人在微课中的应用案例以及针对微信公众号的大模型知识库建设等。在培训过程中,郑老师还讲解了若干大模型相关的基本概念,如预训练、上下文、Token,加深了老师们对大模型特性的认识。
李恺毅老师围绕AI生成PPT存在的模板化明显、视觉逻辑不严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引导老师们思考怎样正确运用AI辅助PPT制作。李老师强调了几个关键点:一是要在充分理解稿子的基础上开始PPT制作;二是要清楚PPT设计的原则,包括PPT四个特性(证明性、调动性、记忆性和说明性)和排版、字体、配色三个制作要素。李老师以常见功能页的设计与制作为例,反复强调了制作PPT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他给出AI辅助PPT制作的流程建议,提倡使用结构化提示词指导AI工作,设定角色、功能描述及思维链,从而提高生成内容的质量和逻辑性。
姜建武老师是学校首批“知识图谱AI课程建设”立项项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负责人,该课程已借助多个大模型自主研发出AI课程学习平台并投入试用。姜老师基于工作经验和思考,先对主流大模型能力进行了全景分析与教育应用适配性评估,接着从理论层面与大家分享了一门完整AI课程的设计方法与流程,着重介绍了动态评估体系设计及对AI可信性的评估。工作坊带领老师们体验了运用RAG技术、提示词工程、智能体及工作流构建工具链建设AI课程的方法。最后,姜老师向老师们展示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AI课程开发全流程及功能,包括自动化构建平台、AI助教、AI考题、AI评阅、AI知识图谱、AI视频和AI实践等。
四个主题培训,使参训教师初步学习了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进一步理解了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底层逻辑、实现途径,AI赋能教学在提升教学效率,重构师生互动模式,实现个性化教育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参训教师也对大模型的局限性有了更清楚认识,对如何在不损伤师生创造性的前提下使用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保持理性思考。这场培训既是技术赋能的教学启蒙,也标志着学校在培养数字化时代新型教师队伍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培训现场合辑
(一审:李宝香,二审:谢萍萍,三审:江晓云)